海内外大储火热,系统集成商的进击

来源:证券之星

继宁德时代、科士达之后,又一家储能公司中标美国储能系统项目了。


南都电源2月15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意大利某主要电力公司的中标通知书,以第一名中标其美国锂电储能系统项目,中标总容量1.36GWh,中标金额为最高不超过3.23亿美元,约合1.65元人民币/Wh。


今年无论对于国内还是海外,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规模倍增,对于调节发电波动性,促进电力吸纳的大型储能需求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与户储的差异在于,大储集成设备对安全性,电芯性能,系统调节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相对于价格成本,欧美等发达地区十分看重产品属性,集成产品能够受到海外认可的企业几乎凤毛麟角。


南都取得订单恰恰反映了,对于大储,系统集成环节不仅仅是做简单的拼装服务,竞争的是技术,是渠道,是资金。


中美储能市场,有什么不一样?

去年,全球各国可持续能源发电纷纷迈入了高速成长的阶段,持续上涨的电价使得配置储能具备经济性,许多国家都意识到,未来储能是平衡清洁能源、电网、以及用电负荷的关键基础设施。尤其以中美两超级力量主导的储能市场,合占了全球市场规模的60%-70%,偌大的市场伴随着配储渗透率提升的趋势,承托起庞大的储能产业链,其中不乏好的投资机会。


先来看国内,22年新增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到了6.9GW/15.3GWh,在突破以往规模下的增长接近两倍,锂离子电池的比例超过93%。并且从远期看,“十四五”政策指导下的储能目标装机规模接近67GW,期间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55%-70%。而美国这边2022年的新增装机超过4.2GW,根据EIA,预计23年在光伏装机的带动下实现翻倍增长。


尽管规模相近,且大部分装机都是表前储能(除用户侧),两国储能市场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一定程度上会给出海企业形成一定的壁垒。


首先在储能时长上,美国表前储能市场平均有3小时以上的配电时长,而国内平均时长以1-2小时为主。其次,国内建设储能的区域分布比较分散,去年并网项目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宁夏、山东、新疆等地,大多以新能源配储或者独立储能的形式,相关储能政策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而美国电化学储能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两州,凭其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所占的投运规模比例大约70%。


终端的项目参与方和采购模式也有所不同。国内大型储能项目基本由三大电网+“五大四小”发电集团来承接,通过项目招标和集采的方式进行采购。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的统计,22年已经完成招投标的储能系统/EPC集采规模达到了15.2GWh,电芯和电池簇集采规模为6.01GWh,PCS采购规模为3.95GW。


(储能与电力市场)


美国方面,项目业主由当地储能系统集成商、独立发电企业和公用事业企业构成,格局比较分散,采购上使用订单制。去年8月份通过的IRA《降低通货膨胀法案》将在2030年之前推动30GW储能容量的增长,并且此前投资税收30%的抵免延期同样适用于储能,因此项目有着较高的价格承受能力。


并且由于北美制造产能还未进一步满足本土需求,给予了国内供应商打入美国储能供应链的机会。去年中国企业在海外签订的储能订单超过了63GWh,其中超过三分之二就来自美国。


(储能与电力市场)


系统集装箱出海,产品性能角逐

全球储能市场保持高速增长的逻辑长期稳固,过去国内电池产业链凭借产能和成本优势,开始压制韩国电池厂,成为国外集成商Fluence、Flexgen等的主要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在去年10月份接连签下了两份大单,统计的海外项目采购和长期订单达到了22GWh。比亚迪、海辰储能、南都电源等也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市场有所斩获。


而中美市场,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竞合状态下,国内一线储能集成商通过渠道复用的优势发力海外市场,相继取得订单。然而,渠道只是集成商迈入海外市场的第一道门槛,系统集成技术和产品竞争力才是塑造品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


(储能与电力市场)


前面提到,北美储能项目往往有着更高的毛利,同时针对储能系统的循环效率和安全指标制定了多项规定。说白了就是,你的产品卖得贵没问题,我买得起,但是你得保证不会出岔子,否则会让你赔得倾家荡产。


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考虑和安全诉求使得下游安装商更加注重产品品牌和示范应用情况,也就是以往是否有过任何的大规模储能的项目交付经验,因此会倾向于和一些在电芯、逆变器领域的成熟企业合作,哪怕到时候需要告了,还能收得回赔偿。


对于系统集成企业,考验的不仅仅是系统配套能力,作为安全第一负责人,设备虽然可以外采,但是最终产品性能未必能达到1+1>2的效果。因此对于系统电芯、逆变器、BMS、EMS等模块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积淀,才能有主导和利用技术升级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机会。


(集装箱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研究)


去年储能行业快速起量会导致订单外溢。以往在海外做逆变器或电芯等企业可以通过低价、渠道复用来获取一些订单。但大储更加注重产品集成性能,这就需要通过打造良好的口碑来重塑渠道影响力。


实际上,自主创新、设计、生产、制造才是有效订单的衡量标准。


储能技术的迭代核心始终是要提高安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随着电芯循环次数增加,木桶的最后一块短板将影响整个电池组的一致性,对BMS管理造成挑战,严重甚至会面临安全问题。


主要的技术创新来自于电芯和逆变器,电芯的主要厂商有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南都电源等,而PCS拓扑结构的迭代要看向有大储项目经验的PCS头部厂家,如阳光电源、华为、科陆电子、上能电气等。


此外,还包括温控系统的升级迭代,国内主流厂商英维克等推出的液冷方案,未来将对风冷方案形成替代。


(东吴证券)


随着主流企业横向布局或者与供应链伙伴达成战略合作,大储集成商提供的不仅仅只是设备的堆叠,而是更安全可靠,适用更大容量和复杂环境,且具有更高技术壁垒的技术解决方案。未来系统集成这一块,有能力全面掌握多项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会太多,强者恒强的局势必定会加固。


(官网:南都电源Center L系列储能系统)


尾声


技术、渠道、资金铸造了储能集成环节的三重壁垒,长期来看,随着长时、大容量储能的需求增加,行业准入门槛无疑会越来越高。


国内市场里,目前订单或对有发电侧背景的企业有一定偏移,资源获取上享有一定优势。光伏行业的巨头们也会利用渠道优势切入集成赛道。而在技术创新上更为领先的一体化企业有望率先打开海外储能市场,与海外本土厂商竞争。


行业导入阶段,像南都电源、科士达等公司也都是刚刚转型做储能系统集成,需要经历订单催化到收入占比提升的阶段,海外订单既代表着更高的利润空间,也显示出对公司产品力的一种认可。


QQ图片20230306081123.png